央视报道|乡村振兴调研行:京基智农小猪上楼记

10月10日,CCTV-13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《新闻直播间》栏目发布特别报道——乡村振兴调研行·小猪“上楼”记,央视总台记者走进京基智农高州项目,探访现代化智慧养殖模式。

CCTV-13新闻频道报道京基智农现代化智慧养殖模式

连绵起伏的山间,几十栋白色的楼房格外醒目,这里树木葱郁,环境整洁,很难与养猪联想到一块儿,而更像是一座现代化的工厂。它的名称叫“立体聚落式智慧养殖项目”,简而言之,就是用智能化的养殖方式,来照顾“二师兄”的吃喝拉撒睡,绿水青山旁一栋栋全封闭的白楼房,就是小猪三代族亲居住的大社区。

整个项目采用全封闭式、自繁自养的经营模式,目前已实现年出栏商品猪45万头。园区内配套有1座年产18万吨的饲料厂、6栋种猪楼、18栋育肥楼、1座公猪站,以及3座有机处理中心和1座污水处理站。在这里,小猪可以完全实现吃住安全且自由。

京基智农高州项目自配料车间厂长 高靖:

我们所有的散装原料来了之后,都会通过液压翻板系统自动化卸货,在车间经过85(摄氏)度3分钟高温制粒的生产工艺,成品饲料通过密闭的管链输送到猪舍,降低生物安全风险,降低运输成本。

为了防止外界病毒入侵,生物安全防控是所有养殖企业的生命线。因此,项目配置有智能化检疫设备,并制定了严格的防疫制度和操作规范流程。为了能跟小猪见上一面,我们的车辆、人员和设备,全部要经过严格的防疫检测。

终于进入猪舍,里头的小猪个个都是白白净净、活力十足。这里称得上是全屋智能化装修,猪舍采用全自动环控模式,根据不同猪只的生长阶段需求,自动控制风机、水帘、保温等设施,为小猪生长提供适宜的温度、湿度,让小猪吃好、睡好,养得肥壮、少生病。

京基智农高州项目场长 崔冰:

这里面包括有自动喂料系统、自动饮水系统、自动环控系统、自动清粪系统等八大智能养殖系统,可实现线上线下同步管理,育肥人力资源效能达到3500头以上,是传统养殖效能的10倍。

央视总台记者 张浩:

母猪的分娩室的室内温度大约是25摄氏度左右,总体给人感觉很舒适,而且也很通风的。我手里抱着的这只小猪,大约出生了17天左右,再过3到4天它将断奶,并且被转移到育肥舍里面,去开启它全新的楼房养殖生活。

作为一座智能化的猪舍,从饲料原料的卸货,到成品饲料的运输,到小猪的喂养,再到这里的水、电、网等设施,大部分都由中央控制室和手机终端来远程操控,可减少人员走动给小猪带来的惊扰,和猪群间病原的交叉。

京基智农高州项目副总经理 曾德志:

项目为全封闭式现代化楼房猪舍,采用的是四周批生产模式,也就是每四周配种一批、分娩一批以及销售一批,做到(整栋)全进全出,这种模式下,猪群批次很分明,便于猪群饲养管理和繁育,减少病原交叉对猪群的影响,提高猪群的健康度,最终实现降本增效。

生猪“上楼”后,猪粪的收集、运输、处理同样实行全程封闭处理,运用先进的立式好氧发酵技术产出的优质初品有机肥基肥,可用于农作物的种植。

京基智农高州项目环保经理 徐冬冬:

固体的排泄物密闭输送到有机肥车间,通过70度高温,十天的发酵周期所产生出的有机肥基肥,可以利用于我们特色农作物的种植,污水通过处理达标之后进行消毒,然后回用于我们的猪舍除臭,还有农作物的灌溉。

小猪上楼,不仅仅是提高了土地利用率,更是为养殖业蹚出一条智能化、集约化、可持续发展的新路。近两年来,项目已累计出栏生猪超80万头,成为“国家生猪产能调控基地”“广东省、深圳、茂名、珠海菜篮子基地”,为粤港澳地区“肉篮子”提供有力保障,同时带动了周边800多农户,实现每户年均增收约1.6万元。

京基智农高州项目总经理 陈东标:

我们项目以养殖场为核心区,配套有种植示范区,利用猪场生产的有机肥,打造种养结合、循环生态的农业模式,促进本地荔枝、龙眼、莲子等特色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。我们还将持续推进联农带农,带动周边的群众增收致富,助力乡村振兴。

京基智农高州项目总经理陈东标接受央视记者采访